摘要:不完全齒輪機構設計 不完全齒輪機構與普通漸開線齒輪機構不同之處 是輪齒不布滿整個圓周,見圖11.6-2。當主動輪1作 連續回轉運動時,可使從動輪2作間歇轉動。外嚙合 式兩者轉向相反,內嚙合式則相同。輪I的凸鎖止弧 和輪2的凹鎖止弧配合可使輪2在一定時間內停
不完全齒輪機構設計
不完全齒輪機構與普通漸開線齒輪機構不同之處
是輪齒不布滿整個圓周,見圖11.6-2。當主動輪1作
連續回轉運動時,可使從動輪2作間歇轉動。外嚙合
式兩者轉向相反,內嚙合式則相同。輪I的凸鎖止弧
和輪2的凹鎖止弧配合可使輪2在一定時間內停歇不
動。這種機構結構簡單,從動輪運動時間和停歇時間
之比,即動停比不受機構結構的限制。但從動輪在轉
動的始末存在速度突變,從而會引起較大的沖擊。故
只能用在低速、輕載和沖擊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場合。
如果在機構中加一對帶瞬心線的附加板L和K,使速
度漸變,可改善機構的動力特性(見圖11.6-3)。
不完全齒輪機構的每次間歇運動,可以只由一對
齒進行嚙合來完成(見圖11.6-2b);也可以由若干對
齒來完成(見圖11.6-2a) ,主動輪首末兩對齒的嚙合
過程與普通齒輪機構不同,而中間各對齒的嚙合過程
則相同。

不完全齒輪機構的設計計算主要應考慮以下4個
間題:
1)動停比k 從動輪運動時間和靜止時間之比,
即動停比應滿足設計要求。

4)鎖止弧配置問題 主動輪首齒進入嚙合時,
鎖止弧終點E應在兩輪中心線上(圖11.64);末齒
脫離嚙合時,鎖止弧起點S也應在兩輪中心線上(圖
11.65), E點和S點分別與首齒和末齒齒根用過渡
曲線(直線或凹弧)相連。從動輪在靜止位置的鎖止
凹弧應對稱于中心線。為了保證始嚙點C不致因磨
損而變動,建議鎖止凹弧兩側留有△s=0.5m的齒頂
厚。
表11.6-11給出了外嚙合不完全齒輪機構主要參
數的計算。






例 設計一對外嚙合不完全齒輪機構,并計算有
關參數,要求主動輪每轉一周,從動輪轉1/4周并停歇
一次(N=1),中心距約80mm左右。
解根據表11.6-11按以下步驟進行選取計算:








(責任編輯:laugh521521)
不完全齒輪機構與普通漸開線齒輪機構不同之處
是輪齒不布滿整個圓周,見圖11.6-2。當主動輪1作
連續回轉運動時,可使從動輪2作間歇轉動。外嚙合
式兩者轉向相反,內嚙合式則相同。輪I的凸鎖止弧
和輪2的凹鎖止弧配合可使輪2在一定時間內停歇不
動。這種機構結構簡單,從動輪運動時間和停歇時間
之比,即動停比不受機構結構的限制。但從動輪在轉
動的始末存在速度突變,從而會引起較大的沖擊。故
只能用在低速、輕載和沖擊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場合。
如果在機構中加一對帶瞬心線的附加板L和K,使速
度漸變,可改善機構的動力特性(見圖11.6-3)。
不完全齒輪機構的每次間歇運動,可以只由一對
齒進行嚙合來完成(見圖11.6-2b);也可以由若干對
齒來完成(見圖11.6-2a) ,主動輪首末兩對齒的嚙合
過程與普通齒輪機構不同,而中間各對齒的嚙合過程
則相同。

不完全齒輪機構的設計計算主要應考慮以下4個
間題:
1)動停比k 從動輪運動時間和靜止時間之比,
即動停比應滿足設計要求。

4)鎖止弧配置問題 主動輪首齒進入嚙合時,
鎖止弧終點E應在兩輪中心線上(圖11.64);末齒
脫離嚙合時,鎖止弧起點S也應在兩輪中心線上(圖
11.65), E點和S點分別與首齒和末齒齒根用過渡
曲線(直線或凹弧)相連。從動輪在靜止位置的鎖止
凹弧應對稱于中心線。為了保證始嚙點C不致因磨
損而變動,建議鎖止凹弧兩側留有△s=0.5m的齒頂
厚。
表11.6-11給出了外嚙合不完全齒輪機構主要參
數的計算。






例 設計一對外嚙合不完全齒輪機構,并計算有
關參數,要求主動輪每轉一周,從動輪轉1/4周并停歇
一次(N=1),中心距約80mm左右。
解根據表11.6-11按以下步驟進行選取計算:








(責任編輯:laugh521521)
文章分享: |
|